寧夏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
寧夏厚生記食品有限公司杞動力全自動生產線。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枸杞篩選環節。
農戶在賀蘭縣峻松櫻桃采摘園采摘。
賀蘭縣紅酒生產企業釀酒車間。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成了優質蔬菜的“新名片”。
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枸杞系列產品。
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記者 梁小雨/文 李靖/圖
從丁北西芹、張亮香瓜等銀川人耳熟能詳的瓜果蔬菜,到稻田蟹、有機米、南美白對蝦等品種繁多的水產品,再到厚生記、百瑞源、塞尚乳業等精深加工食品產業,這些充滿“賀蘭元素”的綠色食品,正在朝向特色化、標準化、規范化、優質化、品牌化方向快速發展。
圍繞綠色發展理念,今年賀蘭縣依托綠色食品原材料特色優勢和產業集群優勢,分別從原料端、種植端、加工端、產業端入手,通過調結構、建集群、強龍頭、育品牌、延鏈條、優服務,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建立健全產業鏈、融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拓展創新鏈,全面提升全縣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傳統食品加工向綠色食品加工轉變,形成綠色食品產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不斷讓百姓從“吃飽”“吃好”再到“吃健康”。
未來規劃 完善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聚焦綠色食品產業,強化精準招商,補齊綠色食品產業鏈短板、弱項,重點引進一批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企業,新上一批發展前景好、產業集聚度高、牽引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賀蘭縣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綠色農業加速發展。一幅農業興、農民富、農村美的畫卷正在賀蘭這片熱土上徐徐展開,續寫著現代都市特色農業發展新篇章。
下一步,該縣將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以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為基礎,切實加大綠色食品基地建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強化產業集群發展。以賀蘭工業園區德勝片區資源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為重點,促進產業前延后伸、橫向配套、上承市場、下接要素,構建緊密關聯、高度依存的全產業鏈,培育一批集生產、加工、流通、倉儲物流、體驗、品牌、電商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拓寬品牌建設渠道。綠色食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品牌建設,通過充分挖掘自身品牌潛力,可以更好地擴展市場。在進行品牌建設時,將綠色食品標志和企業標志進行融合,加強高端銷售,積極參加各種食品博覽會,不斷提高企業的曝光度,更好地提升企業食品的品牌價值。
◆做大做強做優產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延伸及建鏈強鏈補鏈等,實現一批中小微企業做大,再通過政府扶持、創新驅動等做強做優,進而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端化、產業化、融合化發展。
原料端 綠色食品原材料特色優勢突出
5月底,位于賀蘭縣洪廣鎮的圖蘭朵葡萄酒小鎮正式揭牌,賀蘭縣葡萄酒產業再添生力軍。該小鎮有葡萄園3303畝,總投資25億元。酒莊總經理鄭子豐表示,這里的氣候土壤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希望未來幾年能為葡萄酒愛好者們打造一個休閑、放松、回歸心靈的好去處。
小小釀酒葡萄串起賀蘭人民的紫色夢想,賀蘭縣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帶南至與西夏區交界、北至與平羅縣交界、東至1150等高線、西至1200等高線,總面積4.63萬畝,引進葡萄酒企業58家,已建成釀酒葡萄基地2.1萬畝,種植品種主要有赤霞珠、馬瑟蘭、西拉、黑比諾、霞多麗、品麗珠等,建成中型精品酒莊11座。2020年全縣優質葡萄酒產能達到400萬瓶,綜合產值約4億元,產區內9家酒莊在首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博覽會評比大賽中斬獲多項大獎。
與葡萄酒同樣熠熠生輝的還有賀蘭縣的適水產業。在賀蘭縣,有水有田處就有“稻漁共作”的探索,就有“寬溝深槽”的建設,就有名優新品魚種的展示。近年來,該縣突出抓好名優品種設施養殖、大宗淡水魚健康生態養殖、稻漁綜合種養、休閑漁業等特色產業發展,2020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5.8萬噸,占全市產量71.2%。全縣大宗淡水產品總量的70%穩定外銷西藏、甘肅、內蒙古、陜西、青海等周邊省區,漁業總產值穩步達到6.5億元,較“十三五”初期增長了58.5%,打造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鄉村產業圖景。
水產、釀酒葡萄、優質大米、綠色蔬菜,這是賀蘭縣當前的四大特色產業。該縣在綠色食品方面的原材料特色優勢十分明顯,現有全國有機水稻示范基地一個,面積1033.33公頃。有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水稻基地7133.33公頃、小麥基地5600公頃。有綠色食品企業8家,認證綠色食品27種,產地規模達2478多公頃,年產量超2萬噸。有有機食品企業5家,認證有機食品8種,產地規模近630公頃,年產量3600多噸。有地理標志產品4種,分別為丁北西芹、張亮香瓜、賀蘭螺絲菜、寧夏菜心,生產規模約325公頃,年產量約9000噸。
優質的原材料為該縣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圍繞著從原料到產品、從產品到產業、從產業到品牌的發展歷程,賀蘭縣一步一個腳印,開創出一片可喜的新天地。
種植端 綠色生產模式讓農產品更優
6月28日,在寧夏蘭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不同于傳統使用除草劑的方法,工人正推著微耕機在地里除草。
該基地負責人馬光杰介紹,以往使用除草劑雖效果顯著,但生產出來的西紅柿農藥殘留較多,無法進入高端市場。如今基地均采用微耕機除草,同時使用果菜堆制的有機肥和生物菌劑,既保證了西紅柿秧苗不受雜草影響,也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從種植端確保了農產品的優質和綠色。
不僅如此,在馬光杰的基地里,水肥一體化技術也應用廣泛,管道布滿了田地,混合在一起的水肥被定時定量輸送到每株秧苗根部,既節省成本,也提升了吸收率。馬光杰介紹:“現在不像以前那樣大水漫灌、廣撒肥料,通過管道精準滴灌,蔬菜就能吸收到足夠的養分,還節省了不少成本。”
受益于綠色種植和智能化管理模式,馬光杰的西紅柿多年來備受市場青睞,每年銷往重慶、鄭州、上海等地的高端果蔬超市,既打響了銀川優質蔬菜的品牌,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楊學英在該基地已經干了10年,她說:“在家門口就業,方便又輕省,跟著老板也學了不少種西紅柿的技術,以后還能自己出來單干。”據悉,馬光杰的種植基地每年能帶動周邊村民200余人就業。
賀蘭縣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著力抓好標準基地建設,全縣已建立優質糧食原料基地4萬畝、千畝以上瓜菜示范基地8個、國家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4個、自治區級標準化示范基地5個,以標準化的種植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同時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質。
與此同時,該縣把發展“兩品一標”認證工作作為創建農產品品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支持鼓勵企業積極申報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相關部門及時兌現綠色認證獎補政策,對新獲證企業給予項目扶持,將區市及本級獎補政策落實到“兩品一標”認證的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種植合作社等經營實體。截至目前,全縣共培育國家級馳名商標5個、寧夏著名商標27個、寧夏名牌產品33個。
加工端 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明顯
在賀蘭工業園區德勝片區,寧夏山逗子雜糧綠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難覓工人身影,映入眼簾的是成套的智能化生產設備,各色雜糧原料從入口進入設備,最終以成品樣貌出現在設備出口。
該公司副總經理王長安介紹,該生產線是一條雜糧的綜合加工生產線,企業投資2000萬元于2018年開始自動化改造,2019年底開始試生產,如今廣泛用于大米、面粉、豆類等農產品的加工生產。“以前的生產線需要聘請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工人,勞動力成本高昂,如今通過程序設置,工廠可以達到無人化。”
生產車間里,機器發出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只有兩名技術人員正拿著維修記錄本四處查看機器運轉情況。“這是料倉的指示燈,里面裝有感應器,如果原料不夠了,這個指示燈就會提示我們及時加料。”王長安介紹,自從改造了生產線后,企業的生成能力成倍提升,2020年產能僅有2萬噸,今年預計到8月份產能將突破4萬噸。
同樣憑借科技創新在行業站穩腳跟的還有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至今,在許多企業受疫情影響銷售額驟減的情況下,百瑞源卻憑借“鎖鮮枸杞”、枸杞原漿、枸杞系列保健產品等銷量一路飄紅。
在企業的生產車間,從頭包到腳的工人們,或在流水線上篩檢次品,或包裝成箱。靜電除雜、金屬探測、分揀包裝、紫外線殺菌、無菌凈化包裝等重要環節均由智能化生產線完成,無須人力操作。企業營銷總監張國旺表示,通過智能化生產線的改造,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保障了食品的衛生健康。
對技術的升級改造,對產品的創新研發,對發展的綠色追求,這是百瑞源異軍突起的“秘訣”。為了減少自然晾曬帶來的二次污染,企業投資引入烘干設備,同時聯合科研機構升級鎖鮮技術,將產品定位為綠色和高端,張國旺說:“以質量發展為突破口,是當前食品加工業的必由之路。”
賀蘭縣積極構建以綠色食品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一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僅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加快突破綠色食品生產、流通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著力推動加工企業由小變大、加工程度由初變深、加工產品由粗變精,同時以企業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相結合,推廣運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建設一批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以產業科技創新全面提高服務效能。
產業端 綠色食品產業集群趨勢形成
相信銀川的市民一定對麥爾樂蛋糕不陌生,這家位于賀蘭工業園區德勝片區的食品加工企業是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寧式烘焙食品龍頭企業。
歷經多年發展,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德勝片區投資興建了獨具規模的烘焙食品生產基地,并配有十萬級凈化生產車間、自動化的生產包裝流水線,以及科技化的產品研發中心和現代化的綜合辦公樓,經營月餅、粽子、湯圓、面包、蛋糕、糕點和西點等,有麥爾樂西餅直營店近50家,豐富的產品系列和優質的蛋糕口味,使其深深烙印在銀川人民的美食記憶中。
市民同樣耳熟能詳的還有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蟹田米,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綠色、有機、無污染,這既是消費者的訴求,也是我們近年來的生產方向。”
據了解,很多傳統的大米加工企業雖然具備原料采購優勢,管理和運行成本低,但一般采取低價銷售策略占領市場,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從源頭入手,在種植環節,不僅突出種植標準化,更采取了“稻漁共作”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既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同時也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進一步提升了大米品質。而在加工環節,企業引進全套的自動化生產線,從稻谷變成大米,需經過去石、碾米、拋光、色選等10多道工序,加工出來的大米再經過自動化計量和真空包裝就可投放市場,全程只需一兩名工人即可完成基本操作,省時又高效。
麥爾樂、廣銀米業的發展歷程是近年來賀蘭縣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縮影。越來越多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匯聚于此,形成了以厚生記為龍頭的休閑小食品加工,以百瑞源為龍頭的枸杞加工,以廣銀米業為龍頭的糧食加工,以金河、塞尚為龍頭的乳制品加工,以科豐種業為龍頭的制種加工,以西夏啤酒為龍頭的酒類加工,以麥爾樂為龍頭的糕點食品加工,以辛普勞為龍頭的馬鈴薯加工,以中地為龍頭的奶牛養殖等主導產業。多家龍頭企業對于提升地區產業水平和區域化協作水平、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帶動作用。而這些日漸響亮的名片背后,也是縣域經濟持續擴張、產業集群快速發展的生動寫照。
目前賀蘭縣綠色食品產業的集群趨勢已十分明顯,以賀蘭工業園區德勝片區為主陣地,依托賀蘭農業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奶制品、枸杞、糧油、釀酒等特色加工產業。截至2020年底,賀蘭工業園區有綠色食品企業42家,綠色食品產值占園區工業總產值的37%,其中規上企業13家,2020年占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5.56%,綠色食品從業人員近5000人。
品牌端 多元機制樹立綠色農產品品牌形象
6月已是蔬菜的收獲季,在位于賀蘭縣立崗鎮的寧夏自然之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每天工人們忙碌不停,運輸車輛來來往往,新采收的菜心被打包裝車,準備發往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這些寧夏菜心從清晨采收、檢測裝車、冷鏈運輸,再到目的地分揀包裝、超市上架,整個過程不超過50個小時。
當前賀蘭縣共有13家企業建立了18個供港蔬菜基地,2021年全縣計劃種植供港蔬菜9.15萬畝。企業產品經理曾小芳介紹,寧夏菜心在南方市場備受消費者青睞,但此前一直存在產地混淆、質量參差不齊的發展困境。“很多外地菜心都打著寧夏菜心的名頭,消費者難以分辨,如今有了政府授權的合格證,消費者自然買得放心。”
曾小芳提到的合格證,就是今年賀蘭縣推行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上面有產品名稱、數量、生產經營主體、聯系方式、產地、開具日期、檢測結果等基本信息,同時在醒目位置打印著生產主體承諾聲明和一個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產品來源、批號批次、檢疫檢驗報告等內容,快速了解所購蔬菜的信息。
小小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成為了優質蔬菜的“新名片”。不僅如此,賀蘭縣還多措并舉樹立綠色農產品品牌形象,積極推動實施食品安全監督檢查信息化管理,加快食用農產品、食品供應鏈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起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長效制度機制,共同督促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切實發揮線上檢查與線下協同監管作用。
賀蘭縣依托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培育市場知名品牌,全面打造寧夏大米、寧夏菜心、賀蘭水產等地理標志品牌,加大綠色食品產品品牌創建支持力度,培育敬義泰、西夏啤酒、金河酸奶3個中國馳名商標,以及歐必客稀奶油、瑞格萊斯蛋白粉2個寧夏著名商標。同時,該縣創新宣傳推介方式,加大傳統營銷與電子商務的深度融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增強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提高民眾對綠色食品標志的認知水平,充分挖掘綠色食品市場的需求潛力。打造“互聯網+綠色食品”的新型辦展模式和營銷策略,集信息發布、產品推介、網絡銷售于一體,推進綠色食品市場宣傳,提高綠色食品品牌的認知度,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向市場化方向發展。(記者 梁小雨/文 李靖/圖)